1.造景手法多樣化
高校校園人物雕像發展起步較晚,大致經過了以下三階段。起步階段是“文化大革命”時期以毛澤東主席和工農兵為題材,高高在上、體量巨大,造型手法概括寫實的校園中心廣場雕像。如復旦大學、華中科技大學、中國農業大學、北京郵電大學、北方交通大學、北京化工大學、大連理工大學等許多大學設置的毛澤東主席雕像。
2.人、雕塑、環境的互動 人是環境的中心,又是環境整體中的一部分,人、雕塑、環境的關系是一個互助并且循環的過程,人創作了城市雕塑,而環境給雕塑提供了“歸宿”,雕塑因而成為聯系人與自然的紐帶。另一方面,環境借助雕塑語言更為深刻明確的思想觀念,提升了自身的質量與品位,人又從環境中獲得感受與體驗、快樂與審美,在滿足人們對環境需求的同時,城市雕塑也在不經意中規范著人們的行為,影響著人們的精神生活。
3.多種材料應用
隨著科學、技術的發展,校園人物雕像的取材突破了傳統的石、鐵、銅等材料,向多種用材方向發展。從而為人物雕像的創作手法、工藝手段等提供了較大空間。如武漢大學周鯁生雕像用鋼化玻璃刻雕像文字說明作背景,創作形像新穎。
4.受多元文化影響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和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,中國大學教育必將與世界各國接軌,在接受傳統教育的同時,又受外界多元文化的影響。這種外界多元文化對校園人物雕像的選題、表現手法等將產生一定作用。
五、結語 校園文化是校園的靈魂,而人物雕像是體現校園文化的重要載體。校園人物雕像在挖掘校園文化,增添校園文化內涵、寓教育人、美化校園環境、提升學校品位、彰顯校園特色等有重要作用。
隨著校園和校舍建設的發展,校園人物雕像在融于校園環境的同時,向造景手法多樣化、注重雕像的互動、多種材料應用、受多元文化影響等趨勢發展